top of page
_WEBSITE.png

Story about Hong Kong Culture

 【香港文化小故事|孟蘭節:香港的鬼節文化與對亡者的敬意】

盂蘭節 (2).png

起源:

中元節,又稱鬼節,是農曆七月十四/十五日的重要傳統節日,在香港和其他華人社區中廣受重視。這一天的慶祝活動充滿了對亡者的敬意和對生命的反思,既有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意義,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。

中元節的起源
中元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先秦時期的秋嘗祭祖習俗。古代的天子會在秋季時節以新收穫的穀物祭祀宗廟,這一農事祭祀的傳統成為了中元節的文化基礎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佛教和道教為這一天賦予了新的宗教意義:佛教稱之為盂蘭節,與目連救母的故事相關;而道教則視其為地官赦罪之日,屬於三元節慶之一。

習俗

鬼月與祭祀習俗
在華人文化中,農曆七月常被稱為「鬼月」,這段時間被認為是亡靈回歸人間的時期。因此,中元節成為祭祀祖先和亡者的重要日子。許多家庭會準備祭品,如鮮花、食物和香燭,並在家中或墳墓前進行祭祀儀式,以表達對亡者的懷念和敬意。這些傳統活動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,也是一種情感的寄託。

社區的慶祝活動
在香港,中元節的慶祝活動多姿多彩。除了家庭祭祀,社區也會舉辦各種法會和活動,如超度儀式和普度法會,吸引了不少居民參加。這些活動通常包括誦經、放水燈和焚香等,旨在幫助亡靈解脫,並祈求社區的平安。

盂蘭節.png

© 2025 by AOCU. 

bottom of page